[電影] 賽德克巴萊 – 關係圖

 

 

 

 前言

鄧相揚

 背景介紹
    霧社位在本島中央,濁水溪與大肚溪上游的脊稜台地上,海拔1,148公尺,清朝稱其為「致霧社」,山巒疊起,時有山嵐霧氣,故得名。自埔里前往霧社途中的「人止關」,為其咽喉要地,自古以來,係有名的難關要塞。霧社地區的原住民族群,有泰雅族與布農族。泰雅族屬於賽德克亞族的有霧社群、道澤群、土魯油族;屬於賽考列克亞族的有白狗群、馬力巴群、眉原群;屬於澤敖利亞族的有萬大群。清朝以前,霧社為漢人不及之地。


     1895年,中日甲午戰爭,清廷戰敗,割讓台灣給日本,日人據台後大肆開發山地,掠奪資源,尤其日據初期,樟腦是台灣總督府的重要財源,故在理蕃初期,便以高壓討伐山胞歸順,再以武力徹底征服山地族人,奴役山胞勞力,以掠奪山地資源,逐步發展日本帝國在台灣殖民地的資本主義化。

 

    日本理蕃政策 

     日本政府為鞏固政治權力,亦不惜任何犧牲與代價,推展構築隘勇線和理蕃機構;以武力討伐解體山地原有權力架構與平衡,並使用「以夷制夷」,或稱「以蕃制蕃」的狠毒伎倆,挑起山地各部落問的仇隙,藉相互殘殺之滅族理蕃手段,達到政治統治之目的。

 

     1897年日本派遣深掘大尉一行14名,進入霧社地區勘查台灣橫貫鐵路路線,沿途蹂躪山胞,遭到霧社群的砍殺。日本政府遂對霧社地區實施五年經濟大封鎖,禁止食鹽及生產鐵具的鐵器、槍彈等生活必需品交易,並限制其行動自由。1903年,日本理蕃機構脅迫布農族干卓萬社人,誘以供給槍械之機會,砍殺霧社群族人,以致努力大衰,遂於1906年向日本政府繳械歸順,自此霧社成為日人的理蕃中樞。

 

    日本理蕃政策,對所謂「蕃地」的山地族人視為野蠻民族,在大日本帝國民族主義的強勢主導下,不尊重山地族人的人性尊嚴,為達到其政治撫育政策,隨時強行徵召勞役,稍一不從,便拳腳交加、鞭笞齊下,更以嚴苛懲罰拘留致死。理蕃警察濫用職權,姦淫擄掠和始亂終棄,處處對山地族人民族歧視、欺凌壓迫與肆虐蹂鋼,山地族人的抗暴怒潮日益高漲,無時不以密謀抗日為志讎。

 

 上一頁 | 下一頁 |

 

分類未分類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